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4月27日专为备考2025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
答 案:错
解 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资本主义分为民族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民主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决定了它在一定时期能够参与到反帝反封的革命,因而一定程度上它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官僚资本主义是靠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中国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表明社会规律不具有客观性,是可以被创造或消灭的。
答 案:错
解 析:(1)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社会规律也具有规律的一般特点。(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只是说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表现方式不同,并不否认其客观性。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们的活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社会规律。
单选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
- A:国家互信协作
- B:各国共同繁荣
- C:各国同步发展
- D:国家主权平等
答 案:D
解 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
- A:真理具有绝对性
- B:真理具有相对性
- C:真理且有主观性
- D:真理且有客观性
答 案:B
解 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在这一点上真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
多选题
1、中国梦的本质是()
- A:国家富强
- B:民族振兴
- C:人民幸福
- D:社会和谐
答 案:ABC
解 析: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
- A:开放执政
- B:民主执政
- C:科学执政
- D:依法执政
答 案:BCD
解 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等。
主观题
1、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答 案:正确。 (1)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历史事实,如实反映历史人物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无视历史人物的历史局限性,对其过分夸大、美化或拔高是不对的;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前人也是不可取的。历史人物本身是变化发展的,应当用发展的观点给予如实的评价。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2)在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时,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们带领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伟大功绩;另一方面,又应指出他们在认识和行动上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包括不回避他们的失误和错误。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
答 案:正确。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它既包括战略目标,又包括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
论述题
1、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必须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试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并说明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 案:(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①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②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上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
③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增加环保投入,健全环保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答 案: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群众队伍里蕴藏着创造历史的实践伟力。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人民群众经验顺应人民群众意愿、吸取人民群众智慧、汇聚人民群众力量,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思想和行为。要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善聚善用各类人才,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永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深入群众,保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当前,我们特别要注重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把医疗、教育、社保等领域的民生重点变成改革着力点,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切实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好事,在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发力。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处理好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必须常怀忧民爱民为民之心,围绕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以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生工作战略部署。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善民生不能脱离这个最大实际,而且民生改善有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逐步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把群众收入提高建立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经济、财力可持续增长基础上。要树立正确导向,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身发展,创造美好未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