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政治》4月25日专为备考2025年政治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特点。
答 案:错
解 析:(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而不是唯一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它具有实践性、阶级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特点。①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来自于实践,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②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显著特点。其他哲学都掩盖自己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它对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革命性是指它把变革旧世界作为己任,它不崇拜任何东西,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答 案:错
解 析:(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之外,还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为人民所享有的要求。只有完整地把握这两层意思,才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解。
单选题
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
- A: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 B: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 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D:稳定性与变动性的统一
答 案:C
解 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 )。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 B: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 C:改革开放不动摇
-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动摇
答 案:A
解 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
多选题
1、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党执政以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将长期面对并必须始终解决好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
- A:开放执政
- B:民主执政
- C:科学执政
- D:依法执政
答 案:BCD
解 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等。
2、决定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的因素有()
- A:党的性质
- B:党的政治主张
- C:党的组织机构
- D: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答 案:ABD
解 析:党的性质、党的政治主张党的政治领导地位,决定了党的政治建设至关重要。
主观题
1、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 案: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
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B.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A.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B.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2、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答 案:错误。 经济基础的内容是生产关系,但并不是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中的各种生产关系都能进入经济基础。只有其中占统治地位、决定社会经济结构或经济制度性质的那一种生产关系才是支撑起上层建筑,决定上层建筑性质并得到上层建筑服务的经济基础。
论述题
1、试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及其途径。
答 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必然性①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
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②从国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③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①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②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③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④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⑤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⑥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⑦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⑧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
⑨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
⑩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2、试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 案:(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②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
③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