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4月13日专为备考2025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柳永《八声甘州》中,“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的修辞方法是()。
- A:比喻
- B:拟人
- C:借代
- D:象征
答 案:C
解 析:“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描写苍茫大地上的自然生物,可译为:放眼望去,曾经生机盎然的草木凋零了,所有美好的东西都消失了。这似乎包含了作者心中所感的生命无常、事业落空的所有悲哀。此句句句写景,句句关情。
2、奠定巴金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的长篇小说是()。
- A:《雾》
- B:《灭亡》
- C:《家》
- D:《春》
答 案:C
主观题
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什么?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 案:(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由于它们花实并茂,仍能够吸引人们对它们产生由衷的爱慕,以至在树下自然踏出一条条小路。(2)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这句话的作用:作者用来评论李广的为人:虽然不善言辞,一生不遇,至死未曾封侯,但他的品格、精神得到了士卒及百姓的爱戴。
2、这段文字中列举幼年逃学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答 案:这段文字中列举幼年逃学的事例是告诫世人要汲取教训,切勿在时间上投机取巧,要以此为鉴,珍惜时光。
填空题
1、《炉中煤》一诗选自郭沫若的诗集《》。
答 案:女神
2、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中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正确地解答一道题,成功地完成一次实验,有创意地上好一节讨论课,常常来源于一个正确的思路。思路可能引人实现目标,也可能引人误入歧途。思路背后的东西。更是让人难以言说。
请以“思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根据材料可知“思路”这个话题写作空间比较宽阔,考生很容易脱离中心或者干脆无法确立中心。在写作时,首先要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正确的思路带来成功,错误的思路带来失败”展开论述,重点在于展现“拥有正确思路的重要性”。此外,考生还可以进一步论述“如何学会正确思考,获得正确的思路”。【经典事例】
1.一个A鞋厂的推销员,一个B鞋厂的推销员,同时来到太平洋一个岛国推销鞋。他们看到同一个事实:这里的人不穿鞋。A鞋厂的推销员向厂部发回信息说:“这里的人不穿鞋,鞋在这里没有市场。”然后就离开了这里。B鞋厂的推销员向厂部发回信息说:“这里的人还没有穿鞋,市场前景看好。”然后他把一双最好看的鞋送给国王穿,这里的人看到国王穿鞋,结果人人穿鞋。于是他在这里开设了卖鞋的商店……后来,A鞋厂倒闭了,B鞋厂发财了。
2.秀才赶考,考前一个梦见自己在墙头种白菜,他认为这个梦寓意自己会无功而返,于是第二天便收拾东西准备返乡。客栈老板不觉得如此,反而恭喜秀才,说“墙头种白菜就是‘高种(中)’,今年科举必高中呀!”后来,秀才果然中了探花。
【名人名言】
1.三思而后行。——孔子
2.在我看来,思路清晰的主要标志是一个人独自在一处徘徊的能力。——(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
3.思路决定出路,思维决定作为。——王维维
4.思路正确打胜仗,思路错误打败仗,没有思路打乱仗。——李家祥
2、题目:逆境与顺境要求:(1)以议论为主;
(2)不少于800字;
(3)字迹工整,卷丽整洁。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逆境”和“顺境”是两个相对的状态。“顺境”一般提供更好的条件,而“逆境”更加磨练人的品格。写作可以围绕顺境与逆境对人的影响展开,是顺境对人的发展更有利还是逆境更有利,也可以论述处于这两种环境中人应如何自处,等等,言之有理即可。【经典事例】
1.著名作家高尔基从小就饱尝人间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弃一刻时间去看书,还常常在老板的皮鞭下偷学写作,最后成为著名的作家。
2.诺贝尔,家境富有。他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且家庭也大力支持他。凭着家庭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他最终在物理、化学等领域都有了极深厚的造诣。
【名人名言】
1.人才由磨炼而成。——蔡锷
2.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培根
3.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长率加能力的好机会。——邹韬奋《不相干的帽子》
4.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茅盾《蚀·追求》
简答题
1、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于是“香市”中主要的节目无非是“吃”和“玩”。临时的茶棚,戏法场,弄缸弄甏,走绳索,三上吊的武技班,老虎,矮子,提线戏,髦儿戏,西洋镜——将社庙前五六十亩地的大广场挤得满满的。庙里的主人公是百草梨膏糖,花纸,各式各样泥的纸的金属的玩具,灿如繁星的“烛山”,熏得眼睛流泪的檀香烟,木拜垫上成排的磕头者。庙里庙外,人声和锣鼓声,还有孩子们手里的小喇叭、哨子的声音,混合成一片骚音,三里路外也听得见。
我幼时所见的“香市”,就是这样热闹的。在这“香市”中,我不但赏鉴了所谓“国技”,我还认识了老虎,豹,猴子,穿山甲。所以“香市”也是儿童们的狂欢节。
(1)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这段文字突出描写的场面是什么?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案:(1)写昔日“香市”热闹的场面以及给作者幼时留下的难忘记忆。 (2)昔日“香市”热闹的景象,属于场面描写,这与下文所描写的今日“香市”的萧条、冷清的场面形成对比,突出作品的主题。(3)表现了作者对昔日中国江南农村自然经济下的田园生活的怀念,这也是作者不满于20世纪30年代动荡现实的一种情绪反映。
2、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这段文字是选取什么角度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3)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对父亲的感情?
答 案:(1)选取“背影”为角度。 (2)运用了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3)三处描写。一是“我”看见父亲翻越站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二是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三是父亲的离去,其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三处描写都突出了作者“我”对父亲爱子之情的体悟。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