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题库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高起点 → 2025年04月10日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

2025年04月10日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

2025/04/10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4月10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答 案:C

2、电磁波已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它看不见、摸不着,穿透力强,充斥着整个空间,令人防不胜防。 电磁污染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即自然型电磁污染源与人工型电磁污染源。前者来源于某些自然现象,以天电所产生的电磁污染最为突出。后者产生于人工制造的若干系统(如高压系统)、电子设备与电气装置。
人体处在一定强度的电磁场下,会吸收辐射能量,发生生物学作用,包括热作用和非热作用。
所谓热作用,就是高频电磁波对生物机体细胞的“加热”作用。人体接受电磁辐射后,体内的分子会受到磁场的影响而重新排列,在重排过程中,分子间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引起热作用。人体内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因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移动(传导电流),也能使电解质变热。另外,由于人体内某些成分(如体液等)为导体,还可产生局部性感应涡流,也会产生热。如果人体吸收的辐射能太多,靠体温的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就会引起体温升高,进而引发各种病症。由于电磁波是穿透生物表层直接对内部组织“加热”,往往机体表面看不出什么,而内部组织却已严重“烧伤”。
至于电磁波的非热作用问题,正在进一步研究之中,一般认为是低频波产生的影响。人体被电磁波辐射后,体温并未明显升高,但已经干扰了人体的固有微弱电磁场,造成细胞内遗传基因发生畸形突变,进而诱发白血病和肿瘤,还会引发胚胎染色体改变,导致婴儿的畸形或孕妇的自然流产。
鉴于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已将防治电磁辐射污染列为环境保护项目。
属于自然型电磁污染源的一项是()。  

  • A:家用电器
  • B:高压、超高压系统
  • C:雷雨天气
  • D:无线电广播通讯设备

答 案:C

3、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______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______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______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 A:尽管、甚至、而且
  • B:甚至、即使、况且
  • C:尽管、即使、况且
  • D:即使、甚至、而且

答 案:D

主观题

1、光武帝寻访严光的原因有哪些?

答 案: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光武帝寻访严光的原因有: (1)严光少有高名。(2)与光武帝同游学,光武帝对他十分了解。

2、文中“他”用“阴沉”的声音对“我”讲话的原因是什么?  

答 案:因为“他”不仅身体不好,而且心情不好。

3、文中的老人为什么要挽留年轻人?这个老人对年轻人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 案:文中的老人想让年轻人通过劳动与创造重新认识人生,他实际上改变了年轻人悲观的人生观。

写作题

1、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答 案:略

2、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上古人对“大”与“小”关系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 案:作文略

3、(作文)  光阴的故事春天的花开秋天的风以及冬天的落阳
忧郁的青春年少的我曾经无知地那么想
风车在四季轮曰的歌里它天天地流转
风花雪月的诗句里我在年年的成长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根据材料,展开联想,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云霓”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加以简要概括。  

答 案:(1)“云霓”是指天空中的云彩,文章中是指大旱时多次出现带给人们希望最终被人们识破的云彩,也是全文线索。 (2)《云霓》是书及书中一幅画的名字,而本文是给书所写的序言。 (3)虽然云霓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也使人们抛掉了幻想,但云霓就像作者的创作一样,用美好的形态给在苦痛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人们唯一的希望、安慰和勉励。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也希望以反映民间生活来定位自己的创作。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