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题库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高职单招 → 2025年04月27日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

2025年04月27日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

2025/04/27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高职单招每日一练《生物》4月27日专为备考2025年生物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某生物的精原细胞含有42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四分体时,细胞内含有的染色单体、染色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  

  • A:42、84、84
  • B:84、42、84
  • C:84、42、42
  • D:42、42、84

答 案:B

2、下列各对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
  • B: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
  • C: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茎
  • D: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

答 案:B

多选题

1、以下属于脐带血中有功能造血干细胞的特点的是()(填字母)。  

  • A:表现出较强的细胞分裂能力
  • B:细胞呼吸相关酶的含量增加
  • C:细胞抗自由基氧化能力增强
  • D:增加单位脐带血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

答 案:ABC

解 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文中信息可知A、B、C均正确,NOV发挥作用后,造血干细胞总量几乎不变,D错误。

2、结合本文信息分析,以下过程合理的是()。  

  • A:大肠杆菌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分泌蛋白质
  • B:植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
  • C:动物细胞通过ABC内向转运蛋白吸收氨基酸
  • D:动物细胞通过ABC外向转运蛋白排出Cl-

答 案:ABD

主观题

1、果蝇(2n=8)是遗传学常用的动物实验材料,科学家对果蝇的体色变异进行了相关研究。 (1)图1是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的显微照片,其中的一套Ⅱ、Ⅲ、Ⅳ和X(或Y)称为一个(),果蝇是()倍体。 (2)野生型果蝇体色为灰色,研究人员将黑檀体突变型果蝇和野生型果蝇杂交,显微镜下观察F1()期染色体的行为,结果发现亚染色体出现如图2所示状态,由此判断黑檀体果蝇的变异类型为()。 (3)研究人员又发现了另一果蝇体色突变体--黑条体,体内缺失e蛋白。测序结果显示,野生型灰体基因和黑条体基因碱基序列有差异(图3)。 ①据图3分析,黑条体e蛋白缺失的根本原因是()。 ②已知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产物需要经过剪切,形成成熟mRNA才能作为翻译的模板。翻译时,核糖体与mRNA起始密码子(AUG)上游的“颈环”结构结合,随后滑向AUG开始合成多肽链。检测发现,黑条体果蝇成熟mRNA的AUG上游碱基数量比野生型增加了约3000个,试阐释黑条体果蝇体内e蛋白缺失的原因:()。 (4)已知果蝇红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长翅/残翅基因位于Ⅱ染色体上,通过杂交筛选出集白眼、残翅、黑檀体(或黑条体)三个隐性性状于一身的新品种(三隐品种)。三隐品种果蝇在遗传中有广泛的应用,请简要说出其中某项具体应用的思路:()。  

答 案:(1)染色体组 二 (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联会) 倒位(或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变异) (3)①碱基对缺失导致的基因突变(答出其中-点即可) ②基因突变导致转录产物上的剪切位点缺失(改变),成熟mRNA的空间结构异常(不能形成颈环/颈环数目或结构异常),无法与核糖体正常结合,不能翻译出e蛋白(答案体现剪切位点异常和mRNA空间结构异常导致无法正常翻译即可) (4)三隐果蝇与野生型果蝇杂交,研究伴性选传、基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连锁互换等用于检测基因型  

解 析:(1)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组的概念。据图分析,果蝇有4对同源染色体,故果蝇为二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有4条染色体。 (2)本题主要考查染色体结构变异。由于同染色体配对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也朝是联会的时候,故需要在该时刻进行观察,据观察可知,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位置颠倒,即倒位。 (3)①本题主要考有基因突变。据图3可知,黑条体基因内部5'端缺失部分碱基对,因此是因突变。②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表达。黑条体基因部碱基序列缺失,根据材料“AUG上游碱基数量比野生型增加了约3000个”推测,很有可能缺失序列恰好是转录产物上的剪切位点,进而与致颈环形成异常,无法与核糖体正常结合,不能翻译出e蛋白。 (4)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变异的运用。若要研遗传问题,最常用的做法是将三隐果蝇作为本与另一亲本杂交,根据子代表型及其比例,推测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遗传规律。因此,可将三隐果蝇与野生型果蝇杂交,研究伴性遗传、因分离、基因自由组合、连锁互换等用于检测去因型。  

2、科学家因发现T蛋白及其作用机制而获得2021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请回答问题: (1)T蛋白是细胞膜上的一种受体蛋白。辣椒素可与T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两者结合后,激活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引起Ca2+自细胞外顺浓度梯度内流,Ca2+的运输方式为(),此过程()(填“消耗”或“不消耗”)细胞内产生的ATP,经一系列生理活动使人在吃辣椒后产生火辣辣的感觉(痛觉)。 (2)科学家推测较高温度也能激活T蛋白并产生痛觉,为此构建,T蛋白失活的模型鼠进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已知神经兴奋强度的相对值大于3才能产生痛觉。据图可知,温度高于()℃时,()鼠可能产生痛觉,从而证实上述推测。 (3)请从T蛋白的角度,推测有些人对辣味或热食耐受性更强的原因:()。  

答 案:(1)信息交流协助扩散不消耗 (2)43野生 (3)对辣味或热食耐受性更强的人可能是因为其T蛋白活性低(或T蛋白数量少)

填空题

1、辣椒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果实颜色丰富多彩。科研人员用红色野生型线辣椒与黄色突变体进行果实颜色遗传规律的研究,杂交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问题: (1)据结果推断,线辣椒果实颜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定律,其中()色为显性性状。 (2)将F1与亲本中()的(填“红色”或“黄色”)线辣椒杂交,若后代出现()的性状分离比,说明F1是杂合子。 (3)在F2的红色线辣椒中,杂合子的比例为() (4)细胞代谢过程容易产生自由基,会()细胞内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研究证实辣椒果实中的色素对这些生物分子具有保护作用。

答 案:(1)分离 红 (2)黄色 红色:黄色=1:1 (3)2/3(4)破坏  

2、四倍体三浅裂野牵牛是常见农作物甘薯(又称红薯)的近缘野生种,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常用于甘薯品质的改良。请回答问题: (1)三浅裂野牵牛体细胞中含有()个染色体组。 (2)科研人员对三浅裂野牵牛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观察,下图为分裂不同时期的显微照片。 ①花粉母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体细胞的() ②图A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称为();图C中()彼此分离并移向细胞两极;图F中的细胞处于减数分裂Ⅱ的()期。 (3)此项工作主要在()(填“细胞”或“个体”)水平上进行研究,为甘薯品质的改良提供了理论支撑。

答 案:(1)4 (2)①一半②联会  同源染色体  中(3)细胞

简答题

1、学习下列材料,回答(1)~(3)题。 mRNA技术带来新一轮疗法革命 蛋白替代疗法一般用于治疗与特定蛋白质功能丧失相关的单基因疾病。由于酶缺失或缺陷引起的疾病可以用外源供应的酶进行治疗。例如,分别使用凝血因子VⅢ、凝血因子IX治疗A型、B型血友病。然而,一些蛋白质的体外合成非常困难,限制了这种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基于mRNA技术的疗法,是将体外获得的mRNA递送到人体的特定细胞中,让其合成原本缺乏的蛋白质,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把mRNA从细胞外递送进细胞内,需借助递送系统。递送系统能保护mRNA分子,使其在血液中不被降解。纳米脂质体是目前已实现临床应用的递送系统,可以保证mRNA顺利接触靶细胞,再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 研发mRNA药物遇到一个难题:外源mRNA进入细胞后会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出现严重的炎症。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和德鲁·韦斯曼成功对mRNA进行化学修饰,将组成mRNA的尿苷替换为假尿苷(如图甲所示),修饰过的mRNA进入细胞后能有效躲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大大降低了炎症反应,蛋白合成量显著增加。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论上,蛋白质均能以mRNA为模板合成。因此有人认为mRNA是解锁各类疾病的“万能钥匙”,可以探索利用mRNA技术治疗蛋白质异常的疾病,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1)推测用于递送mRNA的纳米脂质体中的“脂质”主要指() (2)尿苷由一分子尿嘧啶和一分子核糖组成,一分子尿苷再与一分子()组合,构成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将mRNA的尿苷替换为假尿苷,其碱基排列顺序()(填“改变”或“未改变”)。mRNA进入细胞质后,会指导合成具有一定()顺序的蛋白质。 (3)文中提到,mRNA是解锁各类疾病的“万能钥匙”。图乙为用mRNA技术治疗疾病的思路,请补充I、Ⅱ处相应的内容。I.();Ⅱ().

答 案:(1)磷脂 (2)磷酸  未改变  氨基酸 (3)基因  mRNA

2、学习下列材料,请回答(1)~(4)题。 基于细菌构建拟真核细胞 人工构建细胞的传统手段是将纯化后的酶、基因等加入囊泡或微滴。筛选得到的人工细胞具有基因表达、酶催化等功能,但结构较简单,且功能单一。科研人员打破传统手段,以原核细胞为基础材料构建出拟真核细胞,其构建过程分两步。 第一步:构建原细胞。将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置于空液滴中,大肠杆菌会自发地进入液滴内部,铜绿假单胞菌在液滴表面。利用酶将两种细菌裂解后,铜绿假单胞菌的质膜留在液滴表面,液滴内部有主要来自大肠杆菌和部分来自假单胞菌的蛋白质、核酸等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基本的酶催化、糖酵解和基因表达功能。由此构建出一个由质膜包裹的、内含细胞质活性成分的原细胞。 第二步:构建拟真核细胞。在原细胞中加入组蛋白等大分子,在其内部得到DNA/组蛋白体,构建一个拟细胞核结构。随后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再加入肌动蛋白单体构建拟细胞骨架的结构,大大增强了细胞的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部代谢物质逐渐积累,球状原细胞在48小时后呈现如图所示的不规则形状,且保持了细胞结构的复杂性,质膜也不断修复。最终获得了一个结构和功能复杂的拟真核细胞。 (1)从文中信息可知,原细胞的质膜来源于(),质膜可将其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从而保证了内部环境的() (2)推测文中“在细胞质植入活的大肠杆菌,产生内源性ATP”这一过程相当于在原细胞 中植入了()(填细胞器名称),()了原细胞已有的功能。 (3)与真核细胞相比,拟真核细胞还未具有()等结构。 (4)从细胞起源和进化的角度分析,这一研究可以为()提供证据。  

答 案:(1)铜绿假单胞菌  相对稳定 (2)线粒体 增 强 (3)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答出一项 即可) (4)真核细胞起源于原核细胞(或"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统一性”)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