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3月28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第一段中括号部分的意思是()
- A:玻璃的功能和用途的增多
- B:玻璃的种类不断增加
- C:新型玻璃器皿不断出现
- D:以人类最早使用的玻璃为基础,新型玻璃不断出现
答 案:D
解 析:联系上下文可知,“家族”指用玻璃吹制的“瓶子和其他器皿”基础上的,玻璃用途的总成。
2、下列说法,不能解释高频电磁波在人体内引起热作用的一项是()。
- A:磁场使人体内的分子重新排列
- B:体温调节无法把热量散发出去
- C:电场使人体内电解质离子发生移动
- D:电磁场使体内的导电成分产生感应涡流
答 案:B
3、下列各句中,不属于介词结构后置句的一项是()。
- A:无功,则削迹于秦。
- B: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
-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 案:C
主观题
1、孔子的话表明了他对晏子“事三君”有怎样的看法?
答 案:孔子让弟子记住这些话,晏子是用一种忠心来服侍百个君主。表明了他对晏子“事三君”的赞同。
2、这首词写景叙事层次分明,而且善于将历史与现实、景物与人物、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回答以下问题。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里说“千古风流人物”被“浪淘尽”,是基于一种什么联想?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是一种什么语气?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赤壁的景色的?
答 案:1.作者将历史也想象成一条长河,用东去的长江水来计量时间,把人事变迁与水的流逝联系起来,在叙事上,完成了由现实景物到历史人物的转变。 2.“人道是”是一种不确定的猜测语气,表明了作者不太深究历史的真实,借事兴感的情怀。 3.“乱石穿空”是从形的方面写景;“惊涛拍岸”是从声的方面写景;“卷起千堆雪”,是从形色两方面写景。
3、根据文章,概括回答“我真也迷惑了”的原因。
答 案:想方设法也找不到引路的标志。
写作题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窗,是瞭望的视点;窗,是连接两个世界的通道;窗,可以是有形的;窗,可以是无形的;窗,可能有自己丰富的经历;窗,可能是生活无声的见证……大千世界,和窗有关的故事很多很多;芸芸众生,由窗生发的见解也见仁见智。
以“窗”为感触点写一篇作文,鼓励选择较新的视角。
要求:
(1)文体不限。
(2)题目自拟。
(3)不少于800字。
答 案:请自行作答。
2、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以上古人对“大”与“小”关系的认识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答 案:作文略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时下有不少人很舍得花时间、花钱物来美化自己的仪表,穿金戴银,涂脂抹粉,极力为之,却忘了透视自己的灵魂,对落满败叶、布满污垢、长满斑点甚至毒瘤的心灵漠然视之。对此,你有何感触和想法?
请你以“心灵美容”为话题,联系自己或社会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
(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
(3)题目自拟。
(4)不少于800字。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云霓”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加以简要概括。
答 案:(1)“云霓”是指天空中的云彩,文章中是指大旱时多次出现带给人们希望最终被人们识破的云彩,也是全文线索。 (2)《云霓》是书及书中一幅画的名字,而本文是给书所写的序言。 (3)虽然云霓最终没给人们带来雨水,让人们空欢喜一场,也使人们抛掉了幻想,但云霓就像作者的创作一样,用美好的形态给在苦痛中挣扎的、几近绝望的人们唯一的希望、安慰和勉励。以此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怀,也希望以反映民间生活来定位自己的创作。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