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题库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专升本) → 2025年03月27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

2025年03月27日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

2025/03/27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成考专升本每日一练《大学语文》3月27日专为备考2025年大学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作者用“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论证“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这里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归纳法
  • B:演绎法
  • C:对比法
  • D:类比法

答 案:D

2、《短歌行》中引用《诗经》成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所表达的心情是()。  

  • A:思慕贤才
  • B:优礼贤才
  • C:对贤才无所依托的焦虑
  • D:与贤才久别重逢的欣慰

答 案:B

主观题

1、用原文回答第一自然段“予”在观弈、对弈与对弈结束时的心理感受。  

答 案:观弈时,“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对弈时,“予思益苦”;对弈结束时,“予赧甚,不能出一言”。  

2、怎样理解假设与排比在本诗中所起的作用?

答 案:诗中先运用假设的修辞手法,变“我”为鸟,具体抒情。然后又连用了由“这”开头的三个排比句:“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三句诗充满了对侵略者(“暴风雨”)的仇恨,对被侵略者奴役、欺凌的同胞的同情,以及自己和中华民族对敌人的愤恨之情。排比句正是诗之精华,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加强了全诗的力度。

填空题

1、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

答 案:不尽长江滚滚来

2、山重水复疑无路,()。(陆游《游山西村》)

答 案: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作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各种频繁发生的天灾与人祸,是对人类智慧与生存能力的严峻挑战。与其坐以待毙,事后问责,不如未雨绸缪,事先预防。
请以“防患于未然”为题,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不少于800字。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是在事故或灾祸在其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就要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居安思危,在顺境中发现危机,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本题为命题作文,题目即中心论点,在行文时一定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写作时,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力求做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经典事例】
1.狡兔三窟。
2.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3.(反例)“曲突徙薪”的故事,亡羊补牢的故事。
4.作为地震多发国的日本,由于有较好的预警措施和防震设施,因地震造成的伤亡相对较少。
【名人名言】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智者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用事故总结经验。——佚名
5.晴带雨伞,饱带饥粮。——谚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专家向一群酒鬼宣传酒的危害。他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两个瓶子里分别注入酒精和蒸馏水,然后放入两只相同的虫子。几分钟后,酒精瓶中的虫子不再挣扎,而蒸馏水瓶子中的虫子依然活蹦乱跳。专家问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一个酒鬼抢答:“人只要喝酒,肚子里就不会长虫子!”
在生活中人经常会陷入误区。有时是因为愚昧,有时是因为执迷,有时则有可能是因为热爱……我们应怎样对待这样的问题呢?
请以“误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答 案:略

解 析:【写作思路】这是一篇话题作文,写作时应紧扣话题“误区”。可从“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误区”以及“误区产生的原因”入手,重点论述怎样认识误区,进而走出误区。注意文章立意正确,观点明确。可引用名人事例或者名言、俗语等作为论据,注意有理有据,语言流畅。【经典事例】
1.执念也会使人陷入误区。现今各种媒体报道大学生被传销组织“洗脑”的新闻事件屡见不鲜,这些“传销新人”到被官方解救时大多仍执迷不悟,死活不愿回家。他们多已接受中等乃至高等教育。有人说,缺乏社会经验或许是这些年轻人受骗上当的主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这些人心中有所贪念,故而执着的以为“空手套白狼”也会发大财,富可敌国的美好前程“指日可待”,可惜不仅自己做了传销组织身陷囹圄的“奴工”而不自知,还连累了身旁一大片的亲人和朋友。
2.“名人效应”的误区。
【名人名言】
1.每个人都有错,但只有愚者才会执迷不悟。——西塞罗
2.谈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简答题

1、“小诗”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案:①是新诗的一种独特文体。②适宜描写单纯意念,记录刹那印象,发泄简单感情。

2、阅读作品片段,然后回答问题: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这段文字是选取什么角度来刻画父亲形象的?
(2)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
(3)在这段文字中,从哪几处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我”对父亲的感情?  

答 案:(1)选取“背影”为角度。 (2)运用了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3)三处描写。一是“我”看见父亲翻越站台去买橘子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流了下来。二是父亲买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三是父亲的离去,其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的眼泪又来了。三处描写都突出了作者“我”对父亲爱子之情的体悟。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