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史地综合》3月16日专为备考2025年史地综合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
- A:农民阶级
- B:爱国知识分子
- C:地主阶级
- D:民族资产阶级
答 案:D
2、瓦尔密战役发生在()。
- A:大资产阶级掌权时期
- B:吉伦特派当权时期
- C:雅各宾派专政时期
- D:拿破仑军事专政时期
答 案:B
3、春秋霸主中,势力地处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君有()。 ①楚庄王②齐桓公③勾践④晋文公
- A:②③
- B:①④
- C:①②
- D:①③
答 案:D
4、日本和英国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 A:同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 B:矿产资源贫乏,森林资源丰富
- C: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 D:岛国,海岸曲折,港湾众多
答 案:D
解 析:本题是对日本、英国两个岛国有关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英、日两国是分别位于亚欧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国,海岸线十分曲折,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但东西岸大气环流形式不同,气候类型也不相同,英国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日本的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5、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认为“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原”,呼吁“伸民权,建议院”。上述主张意在()
- A:提倡民主共和
- B:维护专制统治
- C:实行君主立宪
- D:推广新式学堂
答 案:C
解 析:本题考查戊戌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建立君主立宪。
主观题
1、简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政治、军事背景及会议的主要内容,并评述会议召开的重要意义。(12分)
答 案:(1)背景:政治上: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思想上做了准备,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军事上: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作战的胜利,攻占了南京,致使国民党政权覆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2)主要内容: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了国家领导人,通过了国旗、国歌、国都。 (3)意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作用。会议的召开,表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在世界历史的当前时刻,几乎每个国家都必须在有待抉择的生活方式之间进行挑选。这种挑选却不是惯常自由的挑选。
一种生活方式是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它突出地表现在自由制政府、代议制度、自由选举、对个人自由的保障、言论和宗教信仰自由和免于政治压迫的自由。
一种生活方式则是以少数人的意志强加于多数人为基础的。它所依靠的是:恐惧和压迫,报纸和广播受到控制,事先安排好的选举和个人自由的压制。
材料二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1947年美国总统致国会的咨文
回答:
(1)这是哪个总统的咨文?
(2)材料二中列举的“两种生活方式”指什么?
(3)该咨文认为“两种生活方式”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实际又是怎样?
(4)材料二体现的政策叫什么?其本质和目的何在?
答 案:(1)杜鲁门。 (2)社会制度,第一种指资本主义制度,第二种指社会主义制度。 (3)第一种“是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第二种“是以少数人的意志强加于多数人为基础。”这不符合实际,实际正好相反。
(4)杜鲁门主义。它公开声称要干涉世界各国内政,旨在确立美国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
3、读图3.9.2,填写图中代号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分别为: A______山峰;B______河流;C______海港;D______城市;E______岛屿;F______岛屿。
(2)台湾的工业主要分布在______,因为这里地形______,人口和城市______,交通______。
答 案:(1)玉山;浊水溪;高雄;厦门;澎湖列岛;钓鱼岛 (2)西部平原;平坦;集中;便利
4、“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一作‘换找’)。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风俗考》 回答:
(1)材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材料中的“机房”是什么?
(3)材料中的“主”与“匠”各指何种人?他们是何关系?
答 案:(1)反映明朝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历史条件是:明朝中期农业生产超过了前代的水平;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蓬勃兴旺的景象;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 (2)是手工工场。 (3)“主”,即机户;“匠”,工人,即机工。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5、回答问题。简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 案:主要内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根本政治制度。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巩固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是我国人民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的有力武器。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