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题库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学历类成考高起点 → 2025年03月09日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

2025年03月09日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

2025/03/09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5年成考高起点每日一练《语文》3月9日专为备考2025年语文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科学传播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______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②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______。
③每天赛季开始之前,足球队有关人员都要______欧洲各国,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请外援。  

  • A:误解、甄别、周游 
  • B:曲解、鉴别、漫游
  • C:误解、鉴别、漫游 
  • D:曲解、甄别、周游

答 案:A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我们一些同志目光短浅,工作中是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 B:在那个车马如潮的十字路口,我们经常看见年过半百的一位退伍军人,在指挥着行人。
  • C: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是《红楼梦》,《红楼梦》的影响一直到今。 
  • D:他孜孜不倦地写作,创作出大量的作品,硕果累累。

答 案:A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多数人的自身免疫力对人的机体没有损害
  • B:瘫痪病人、风湿病人的病因是由自身免疫力引起的
  • C:治疗自体免疫病的药物往往只能减轻症状,不能根治
  • D:自体免疫病患者免疫系统的不良成员进攻自身机体可能引起终身炎症

答 案:B

主观题

1、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红缨。从审题的角度(要求以“红缨”为题作文)说,它对习作者有哪些要求?本文作者是怎样完成这些要求的?

答 案:此题可以用多种文体(如记叙文、诗歌、小说等)来写。作者选定的是说明文,这就要求对红缨作出比较详细的说明。文中先说明红缨的制作过程,后说明它的形状和用途,重点是后者,又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写,写得很动人。这样写,完全符合题目的要求。

2、小说写四个青年妇女去水生家商量探夫的对话,各具性格特征,请具体分析。  

答 案:小说描写几个青年妇女去水生嫂家商量探夫有这样几句对话,各富性格特征。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
以上对话,各具各自的性格特征:
说第一句话的妇女,乖巧伶俐,说谎善找托辞。本想去看丈夫,又怕人说“拖尾巴”,以“忘下了一件衣裳”之名,行看夫之实,聪明。
一说第二句话的妇女,快人快语,不找借口,不用托辞。直说“有旬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痛快。
说第三句话的妇女,质朴憨厚,托辞笨拙。“哪里就碰得那么巧”不顾危险,“快去快回来”心怀侥幸——的确憨笨。
说第四句的妇女,忸忸怩怩,欲盖弥彰,自己想去,却让婆婆为其背黑锅。
小说对话的成功,在于对话能体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以上对话描写的同是青年妇女,同是上前线探夫,但却性格各异,由此可见作家刻画人物功力的高超。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答 案: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后人“深造美德”,不可废学。

写作题

1、方和圆似乎格格不入,都和谐地搭配成一枚精妙的铜钱;野草和鲜花似乎是宿敌,却共同装饰了绚丽的大地;繁星和黑夜似乎是冤家,却共同点缀了美丽的夜空…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往往就是如此奇妙!请以“奇妙的和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章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答 案:略

2、作为社会中的人要深刻地理解两重责任:一是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就是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二是个人的责任,为社会做点什么,为他人做点什么,为自己做点什么。人之所以称之为人,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征,就是烙上了“社会”的烙印,是社会中的人,这个“人”对社会、对人生、对他人都有责任。
根据所给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600字以上。

答 案:略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国科幻小说家弗里蒂克·布朗,写了世界上最短的一篇科幻小说:“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机器人主动地去给来客开门……”
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围绕“机器人的时代”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题目自拟,字数在800以上。
(2)用故事的形式来表明你的看法。
(3)多角度地去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机器人的时代”有关,即为符合题意。  

答 案:请自行作答。

简答题

1、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云霓的消长引起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对这一过程进行梳理。  

答 案:云霓的出现让人虽在绝境却不绝望。云霓维持着人们的一线希望。云霓升起时,人们欣欣然有喜色而相与欢呼。云霓退走后,人们希望落空,再次陷入恐慌和苦闷中。当人们看穿一切,知道即使有云霓也不会下雨,就不再“上当”,不再执着于虚无的希望,只管低头与干旱做斗争。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