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每日一练《广播电视基础知识》1月6日专为备考2025年广播电视基础知识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判断题
1、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
答 案:对
2、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让这个家园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答 案:对
3、2013年5月美国《纽约邮报》报道了一则性奴案新闻,新闻中3名被囚禁近十年受害女子的照片应该打上马赛克。
答 案:对
单选题
1、广播新闻中,简明新闻、快讯、短讯等,一般()。
- A:要拟简单明了的标题
- B:不拟标题
- C:标题不能像报刊标题那样复杂
- D:利用图像、音乐组成片头
答 案:B
解 析:广播新闻中,消息特别是简明新闻、快讯、短讯等,一般不拟标题。其他的广播新闻体裁,标题也要相对简单明了,易听易懂,而不能像报刊标题那样复杂。广播新闻提要往往可部分取代标题的功能。
2、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向全世界广播。
- A:38种外语和4种方言
- B:42种语言
- C:38种语言
- D:65种语言
答 案:D
解 析: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是我国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国际传播的广播传媒,创办于1941年12月3日,英文译名为ChinaRadioInternational,缩写为CRI。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目前使用65种语言全天候向世界传播,是全球使用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机构。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向世界报道世界,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3、新闻真实性包括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其中总体真实是指()。
- A:新闻五要素真实
- B:新闻背景材料要真实
- C: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 D:透过现象揭露事实的本质
答 案:D
解 析:新闻的整体真实又称总体真实,是指在报道复杂或具有漫长过程的事件时要反映各个事实的联系与事物的全貌,透过现象揭露事实的本质,揭示全部的事实真相。整体真实不再把新闻的个体真实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同时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
多选题
1、下列哪些行为属于有偿新闻?()
- A:参加采访对象安排在营业性餐厅、歌厅、舞厅、夜总会等公共娱乐场所的活动
- B:参加报道对象提供的免费旅游
- C:以“开展正面宣传”为诱饵拉广告、要赞助
- D:以内参、曝光等方式要挟采访对象做广告或给“封口费”
答 案:ABCD
2、对正版的合法音像制品,下列哪些未经权利人许可的行为属于侵权行为?()
- A:甲航空公司购买后在飞机上播放供乘客欣赏
- B:乙公司购买后进行出租
- C:丙学生购买后用于个人欣赏
- D:丁学生购买后将其上传到网络上
答 案:ABD
3、怎样做到利益规避?()
- A:不接受采访对象的好处,新闻报道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 B:不做有偿新闻或有偿不闻
- C:要特别注意语言方面的中立
- D:对新闻事件中的冲突双方,要注意均衡报道
答 案:ABCD
主观题
1、简述电视影像的要素。
答 案:影像是电视摄录系统对事物光影状态及其变化的连续再现。电视影像的要素主要包括:(1)镜头与蒙太奇。由电视摄录系统记录的一段连续的动态影像流程称为一个镜头,它是电视语言的基本表意单元和叙事单元,相当于语言中的词。蒙太奇又称镜头语言。即将一个一个的镜头,根据一定的规律和逻辑关系组接在一起,通过形象之间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关系,相互作用,产生连贯、对比、呼应、联想、悬念等效果,形成一个含意相对完整的表意整体。(2)画面构成。对被拍摄对象以及各种造型元素进行组织和安排,使其成为具有思想含意与美感形式的画面形象的过程。构成一幅画面的主要因素有主体、陪体、前景、背景与空白。(3)光线。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光。(4)拍摄角度。摄像机与被摄体之间的位置关系,除了远近之外还有角度的不同。拍摄角度在垂直方向上分为:平角、俯角和仰角;在水平方向上分为:正面、侧面和背面。(5)运动镜头。通过改变摄像机机位、拍摄方向或变化镜头焦距所拍摄的镜头。根据摄像机运动的方式可分为:变焦距镜头、摇镜头、移动镜头等。(6)景别。画面中表现出的视域范围。它直接体现为景物在画面中空间范围的大小和主体在画面中所占面积的大小。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2、越是好的新闻就越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越是能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
答 案: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是关于新闻客观性与倾向性关系的正确描述。(1)客观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新闻报道自身特性的要求,是受众接受权利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生存的要求。但是新闻的客观性并不表示所有的事实都可以成为新闻,新闻报道必须加以选择,有选择就有倾向。(2)刘少奇同志曾说:“新华社的新闻必须是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全面的,同时必须是有立场的。”可见,新闻的客观性与倾向性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客观性是倾向性的基础,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3)新闻报道最忌讳用观念形态的语言去表达,但倾向性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这就要求我们在新闻报道中,应尽可能做到客观叙述事实,避免主观说教,要通过对新闻事实的选择与组织来表达报道者的立场和观点,把倾向性寓于客观性之中。
3、对外宣传工作应该在坚持党性原则,遵循规律,同时与西方新闻理论划清界限。
答 案: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集中体现,是意识形态领域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灵魂和基石。无论时代如何变革、舆论传播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党性原则都不能丢、不能忘,决不能有丝毫含糊、偏离和动摇。如果我们在党性原则上不坚定,在工作中就容易犯错,就会有丢掉宣传舆论主阵地、失去舆论工作主动权的危险。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在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上都符合党的要求,更好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对外宣传工作应该坚持党性原则,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但是并不等同于要与西方的新闻理论划清界限,新闻工作者应当保持理性的社会心态,通过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的报道、依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揭露假丑恶,颂扬真善美,同时对于西方新闻理论,不是一味地抵触,而是应当采取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心态,为中国的新闻事业添砖加瓦。
论述题
1、《中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这一规定包含哪些要求?请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答 案:(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应该对报道内容的真实和准确负责,这一规定的要求如下:①报道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不编造新闻,不歪曲、夸大事实。
②消息来源必须真实可靠。应深入新闻现场采集第一手信息,保证新闻要素准确无误;未经证实的消息,应加以说明;除需要对提供信息者保密外,报道中应指明消息来源。
③认真核实报道内容,包括基本事实、新闻资料、引述转述语言等。对稿件中采用的声音、图像、数据、文件摘录及其他材料,做到真实、准确、科学、统一。
④报道中的细节必须真实,不加以拔高、想象和夸张。报道所采用的声音、图像均应来自新闻现场或与报道主题相关的采编活动,而非个人编造或拼接。
⑤在报道、说明、解释和评论事实时,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避免因为报道肤浅、片面而导致公众对事物的判断产生偏差或错误。
⑥报道一经发布,如果发现错误,应立即公开更正。
(2)当前新闻失实的主要表现
①道听途说、捕风捉影。把小道消息当作事实来报道,把内部的计划、设想当成现实来报道。
②凭空编造的虚假报道。
③文题不符的标题造假。追求视觉冲击力,内容与标题对不上。
④夸大其词的失实报道。对事实添枝加叶,移花接木,不少情节和内容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3)新闻失实的危害
①损害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②误导公众,引发思想混乱,甚至带来不安定因素,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4)新闻真实的重要性
真实对于新闻具有重要意义,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取得公众信任的前提,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新闻事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新闻是面向社会的信息传播,新闻真实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而且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利益。失实的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的大敌,是社会的公害。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事业一项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2、论述广播电视在抗震救灾报道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
答 案:(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
(2)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报道的要求
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要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坚持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坚持实事求是,维护新闻真实;保持冷静清醒的政治头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3)抗震救灾报道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成功实践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做出积极反应,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体要求。
①政治上,紧密配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宣传中央关于抗震救灾的方针政策、路线措施。
②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针,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及时地报道地震灾情、抢险工作进展及灾后重建工作。
③组织作风上,坚持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纪律,坚持发扬不怕艰苦、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第一时间将抗震救灾各项信息传达给全国人民,为抢险救援赢得了宝贵时间,取得了抗震救灾报道工作的伟大胜利。
3、请论述新闻传播事业为什么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
答 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性质、指导方针、根本任务,决定了我国新闻工作者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党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可以说,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党的新闻传播事业要始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服务。新闻传播事业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体现者,必须做顾全大局和维护大局的忠诚战士。新闻传播事业的产品是精神文化产品,它应该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原则。强调和突出社会效益,就是要求新闻宣传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坚持党性原则不动摇,都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只有坚持精神产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传播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使新闻事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要求,努力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贯主张。新闻媒体既要积极引导舆论,保持正确导向,又要讲究成本、效益和投入、产出的经济原则。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这一循环链条上的两个重要环节,一个也不能忽视。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科学对待和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矛盾。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坚定不移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使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新闻事业不断前进,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