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题库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 → 2024年12月14日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

2024年12月14日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

2024/12/14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4年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12月14日专为备考2024年三级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以下不属于专业伦理所包含的要素是()。

  • A:心理专业人员的人生观、价值系统
  • B:专业伦理守则
  • C:心理专业人员的技术和方法
  • D:法律、法规及政策和制度

答 案:C

2、合理情绪疗法的局限性在于()。

  • A:不适用于文化水平高的人
  • B:缺少理论依据
  • C:不适用于过分偏执的人
  • D:不易操作实施

答 案:C

3、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

  • A:适中
  • B:较大
  • C:较小
  • D:最大

答 案:A

解 析: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态度 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4、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 A: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 B: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 C: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 D: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答 案:D

5、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是()

  • A:时间知觉
  • B:运动知觉
  • C:距离知觉
  • D:空间知觉

答 案:A

6、肖计划的“应对方式问卷”的记分主要采用()

  • A:总分
  • B:积极应对分
  • C:因子分
  • D:消极应对分

答 案:C

解 析:应对方式问卷是肖计划等参照国内外应对研究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根据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该量表包括62个项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记分主要采用计算各分量的因子分的方式。该量表为自陈式量表,评定的时间在近两年内的应对行为状况。

7、人际吸引的最强列的形式是( )

  • A:亲合
  • B:喜欢
  • C:亲情
  • D:爱情

答 案:D

解 析: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人际 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是爱情。中等程度的人际吸引形式是喜欢。

8、逆反期的出现是( )。

  • A: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 B: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异常现象
  • C:由早期挫折造成的
  • D:人格异常的一种表现

答 案:A

解 析:与两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相对应的是两次逆反期。第一逆反期是在孩子2~4岁的时候。这时候的孩子要求实现自我意识,想要告诉大人们“我已经长大了,能做事情了,你们要相信我。  我们常说的逆反期大多是指第二逆反期,即孩子从10~16岁这段时期。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他们要求在精神生活方面摆脱大人,特别是父母的羁绊,拥有自己独立自主的决定权。  对孩子的逆反,作为父母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论是第一逆反期还是第二逆反期,并不是孩子学坏了,而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对孩子来说,这是他们在人生发展历程中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尤其是处在第二逆反期的孩子,这个时期是他们发展的鼎盛时期。逆反期是大多数孩子都要经历的过程,作为家长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据我所知,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逆反期有三种处理方式是非常错误的。

多选题

1、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称为(  )。

  • A:灾难症候群
  • B:兴奋性行为
  • C:破坏性行为
  • D:创伤后应激障碍

答 案:AD

解 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PTSD。这种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惊吓期,“失魂落魄”的样子。恢复期,“后怕”的表现,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并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2、评估信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

  • A:重测信度
  • B:内部一致性信度
  • C:复本信度
  • D:评分者信度

答 案:ABCD

解 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对信度的评估方法没有通用法则,因为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所以每一种信度系数只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3、需要()

  • 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 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 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答 案:AC

解 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4、关于如何培养职业情感,正确的认识是()。

  • A:只有从事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才能激发职业情感
  • B: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有助于培养职业情感
  • C:以小“善”去小“恶”,坚持点滴积累以巩固职业情感
  • D:时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强化职业情感

答 案:BCD

解 析:职业道德情感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对事物进行善恶判断所引起的情绪体验。职业道德情感具有认识鉴别功能,是从业人员选择职业行为的直接动因。在职业道德修养领域中善恶之别,泾渭分明,善虽小,仍然不失其为善;恶虽小,也终究是恶。所以从业人员对自己任何不符合职业道德的言行,都务必注意克服,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只有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才能积小成大,为人民建功立业,也正是在点点滴滴的行为体验中,职业道德情感才能得以加强和巩固,使自身的修养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同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还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

5、认知失调论认为,认知失调可能的原因有()。

  • A:逻辑的矛盾
  • B:文化价值冲突
  • C:新旧经验相悖
  • D:观念的矛盾

答 案:ABCD

解 析: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可能有4种原因:①逻辑的矛盾;②文化价值冲突;③观念的矛盾;④新旧经验相悖。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

  • A:人格是个体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
  • B:个体的人格结构相对稳定
  • C:人格会影响个体的情感
  • D:人格具有独特性

答 案:ABCD

解 析: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 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特性包括: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 )。

  • A:观察学习
  • B:机体成熟
  • C:替代性强化
  • D:社会环境

答 案:AC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