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题库职教网:包含各种考证等职教知识

网站首页

您的位置:首页 职业资格心理咨询师 → 2024年08月30日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

2024年08月30日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

2024/08/30 作者:匿名 来源:本站整理

2024年心理咨询师每日一练《三级》8月30日专为备考2024年三级考生准备,帮助考生通过每日坚持练习,逐步提升考试成绩。

单选题

1、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理论。

  • A:控制点
  • B:三维
  • C:可控性
  • D:平衡

答 案:A

解 析: 此题暂无解析

2、古人所谓在无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个人依然能够按照道德的规划和要求做人、做事的修养境界是()。

  • A:慎独
  • B:内省
  • C:三思
  • D:内敛

答 案:A

解 析:为提高道德修养,从业人员尤其应注意在独立工作或独处时要具有高度的职业良心,在任何时候都能严格按照职业道德要求去做,在独处中强化职业道德情感。为提高精神境界,古人特别强调要做到“慎独”。“慎”就是谨慎、警觉的意思,“独”是指没人看见、自己独处。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境界,“慎独”强调道德修养必须达到在无人监督时,仍能严格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做事。这样做不是出于勉强,也不是为了博得众人的好感或拥护,而是发自内心的要求,是自己坚定的道德信念在行动上的具体表现。

3、在合理情绪疗法修通阶段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是(  )。

  • A:与不合理信念辩论
  • B:家庭作业
  • C:合理情绪想象技术
  • D:行为技术

答 案:A

解 析:修通阶段的主要技术有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其他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苏格拉底辩论术,即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技术。

4、卡特尔把每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特质称为()。

  • A:表面特质
  • B:根源特质
  • C:体质特质
  • D:个别特质

答 案:D

5、态度转变是在沟通信息与接收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要引发最大的态度转变量,这种差异应该( )。

  • A:适中
  • B:较大
  • C:较小
  • D:最大

答 案:A

解 析: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 /态度 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6、婴儿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其年龄出现在()

  • A:1—2岁
  • B:2—3岁
  • C:3—4岁
  • D:4—5岁

答 案:C

解 析:要求行为活动自主和实现自我意志,反抗父母控制,属于第一逆反期,出现在3—4岁。

7、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

  • A:心理技能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候
  • B:学习条件已经完全具备的时候
  • C:心理技能开始形成之前
  • D:心理技能开始形成之时

答 案:C

解 析:学习的最佳期限是指心理机能开始形成之前。
这是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思想方面的问题,跟“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的思想密切相关;如果脱离了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从发展的观点看来都是不利的,它会造成儿童智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开始某一种教学,必须以成熟与发育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8、下列不属于妄想的特征是()

  • A:内容是患者虚构的
  • B:内容与事实不符
  • C:患者坚信不移、经验与教育无法纠正
  • D:具有自我卷人性,以自己为参照系

答 案:A

解 析: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他是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的,并非是患者虚构的。

多选题

1、需要()

  • A:是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
  • B: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 C: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 D:是激发并维持个体活动的内部动力

答 案:AC

解 析: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动力与源泉。情绪或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2、评估信度的方法主要包括( )。

  • A:重测信度
  • B:内部一致性信度
  • C:复本信度
  • D:评分者信度

答 案:ABCD

解 析:四个选项都符合题意。对信度的评估方法没有通用法则,因为不同的信度反映测验误差的不同来源,所以每一种信度系数只能说明信度的不同方面,因而具有不同的意义。

3、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可称为(  )。

  • A:灾难症候群
  • B:兴奋性行为
  • C:破坏性行为
  • D:创伤后应激障碍

答 案:AD

解 析: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有时近似PTSD。这种情况被称为“灾难症候群”。该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惊吓期,“失魂落魄”的样子。恢复期,“后怕”的表现,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并反复诉说自己的遭遇。康复期,心理重新达到平衡。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4、个体发展的两个反抗期的共同点包括()。

  • A: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增强
  • B:都要求独立人格
  • C: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
  • D:都要求精神自主

答 案:AC

解 析:两个逆反期的共同点在于:①都聚焦于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向控制方要求独立自主权;②两个反抗期的儿童都出现成长和发展的超前意识,第一反抗期的儿童具有“长大感”,第二反抗期的儿童具有“成人感”。

5、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应具有的功能包括()。

  • A: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
  • B:作为生物体繁衍子孙后代
  • C:能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
  • D:能正确客观地反映世界

答 案:ACD

解 析:B项“作为生物体繁衍子孙后代”不属于心理活动具有的功能,而是属于生理活动的功能。    

6、关于敬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以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职业
  • B:那种把工作作为一种生活享受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 C:对职业存留敬畏之心
  • D:敬业的本质是按上司要求做

答 案:AC

解 析:《敬业》 一书中说: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敬业精神了。

7、“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的“三维”包括

  • A:包容需要
  • B:支配需要
  • C:成就需要
  • D:情感需要

答 案:ABD

网友评论

0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精彩评论

最新评论